澳门金沙官网_中国体彩网手机版app

图片
当前位置:澳门金沙官网_中国体彩网手机版app: > 新闻

南京农业大学以“三个聚焦”推进“新农科”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

2025-07-09 来源:南京农业大学收藏

  南京农业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围绕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完善人才培养格局、厚植学生爱农情怀、促进学科深度融合,不断优化“新农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具有“世界眼光、中国情怀、南农品质”的“新质人才”,为农业强国建设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聚焦国际视野培养,构建“三维协同”育人模式。构建“专业设置—学制优化—国际接轨”的新农科人才培养顶层设计,拓宽学生“世界眼光”。布局“与时俱进”的学科专业结构,构建以金善宝书院为依托,“基础学科自主创新—优势学科特色发展”的“新农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格局,主动培育新兴产业发展和民生急需相关专业,依次将生物育种、智慧农业、农业智能装备工程等新专业/方向纳入书院招生,积极推进新农科专业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贯通“本研衔接”的人才培养路径,以本硕连读、硕博连读、直博生等机制,衔接不同阶段的学习,构建从本科教育(科研体验)至研究生教育(科研实践)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内外融通”的全球胜任能力,通过“引进来”打造“在地国际化”育人氛围,鼓励学院与国际知名学府合作开发高质量全英文课程,引进104门高水平国际化通识教育课程,实施国际交流品牌“YUE·山海”计划,推动书院学生国际访学全覆盖,丰富国际课程资源,拓宽学生国际视野。实施青年教师海外提升工程,实施国际高端人才项目,引进、聘任外籍专家,不断提升师资队伍国际化水平。

  聚焦“三农”情怀塑造,打造“四力共进”工作模式。以“课程—实践—管理—文化”的思政工作模式全方位沁润学生“中国情怀”。以课程凝聚向心力,建好“南农八门课”,即由文学艺术、历史研究、社会分析等六大模块组成的农业特色通识核心课程体系,要求学生修读六大类中的至少8门课,夯实农业知识储备;推出“秾味”思政课,在思政课程中赋予农业特色,把粮食安全等国家战略融入专业教育,立项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256门,入选首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3门。以实践提升创造力,提高实践教学比重,设立“耕读公共课”和“劳动教育周”,编写《农业概论》等校本特色耕读教育教材,近五年组织8500余支社会实践团队奔赴乡镇农村开展耕读实践;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建立171家实习基地,实现所有学院有固定的实践育人基地。以管理确保战斗力,制定《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实施方案》等系列制度文件,系统推进全校思想政治格局构建和落实;落实领导班子一线规则、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创设“球场上的思政课”品牌项目等,构建师生成长共同体。以文化增强生命力,立足特色、深挖校史,讲述“大学”服务“大地”的故事,凝练形成“北大荒七君子”“一生只为豆满仓”等南农人的奋进故事,引导学生立兴农报国志。

  聚焦南农品质锻造,优化“双轮驱动”培养模式。构建以学科交叉融合和基础学科支撑为驱动的“双轮驱动”培养模式,打造“新农科”育人新模式。形成以智慧农业为代表的多学科“聚力融合”的新农科培养模式,构建学科交叉平台,设置二级学科交叉学科智慧农业、植物表型组学,设立实体运行的前沿交叉研究院,成立智慧农业学院。推动全国智慧农业“本—硕—博”贯通培养模式,以作物学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等为基础,通过“团队+、对象+、平台+、学科+”等模式与计算机、农业工程等学科在招生专业、培养方式等方面深度交叉融合,推动人才跨专业合作、跨领域培养。对标新农科建设要求,带动农学、植物保护、园艺、农业资源与环境等传统专业集群升级改造,促进传统农业学科交叉融合。形成以生物科学拔尖计划2.0为代表的基础学科“辐射支撑”新农科人才培养模式,依托生物科学优势基础学科成立培养基地,实行书院制、导师制、学分制,小班化、国际化、个性化“三制三化”荣誉培养模式。学生按兴趣自主选择一对一特聘导师、独立立项创新训练计划,导师及课题方向涵盖8个学院,推动生物科学基础学科与学校优势学科互渗互融,“辐射支撑”新农科交叉融合发展需求。

(责任编辑:苏鑫(实习))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金沙官网_中国体彩网手机版app 中文域名:澳门金沙官网_中国体彩网手机版app.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