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能源汽车赛道“杀”出一匹“黑马”。安徽省合肥市宣布,要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之都”。合肥2021年新能源汽车产量为14.5万辆,占了全省的半壁江山;2022年为25.5万辆,几近翻番;今年前4个月达17.2万辆,预计“十四五”期间合肥市新能源汽车产量将突破300万辆、产值达5000亿元。
城市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合肥能从全国的汽车赛道中闪耀而出,得益于拥有一大批面向未来的高科技人才。
城市竞争急需高校科技创新
“最初的2015年,企业产值才2000多万元,今年预计突破12亿元。”安徽锐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新天一谈起自己的创业史就感谢合肥工业大学,他说是学校的孵化让企业破壳而出。
合肥工业大学被誉为“汽车领域的黄埔军校”,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汽车理论及其关键技术研究,攻克了一批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领域技术难题,形成了完善的知识产权布局,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近300项,相关成果应用于奇瑞、江淮、蔚来、合肥长安、安凯汽车等数十家汽车企业。
合肥工业大学葱茏的校园里有一条智能网联开放道路,师生们常常在此操作车辆,开展车联网信息交换测试。
智能网联汽车是一个巨大的数据采集器和连接海量数据的中枢。无论是车内摄像头、麦克风等采集的生物识别数据,还是车外的地理采集、行人感应等传感数据,一旦泄露并被非法使用,将会严重威胁公共利益。合肥工业大学车辆工程专业教授石琴带领团队投身智能网联汽车信息安全研究,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建立了可控、可信、可用的车联网量子安全通信体系,为量子通信在智能网联汽车的规模化应用提供了全新方案。
纯电动汽车多以三元锂电池作为蓄能元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教授汪志勇充分认识到三元锂电池安全性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带领团队研发新型阻燃隔热环保涂料:“研究中,我们发现锂电池前3分钟放热量很高,所以要想实现阻燃必须用吸热量比较大的涂层。”
然而,这种材料在自然界并不存在,要通过小分子有机合成。于是,他带领团队对涂料不断进行改进,率先成功应用在放热量更低的磷酸铁锂电池上,后经过几年研究,合成出一种多功能阻燃隔热环保涂料,可使用在放热点更低、放热量更高的三元锂电池上。
这种新型环保阻燃隔热涂料具有非常高的附着力,遇高温时相变吸热,同时形成碳化隔热层,阻止电池芯之间的热量传播。实验表明,在电池箱内侧涂覆1.0mm厚度,能有效阻止磷酸铁锂电池热失控引起的燃爆。若在电池芯外表面再涂覆1.0mm厚度,可以有效阻止三元锂电池热失控引起的燃爆。这相当于给热失控的电池穿上一件“防火衣”,也能为逃生、施救赢得时间。
从传统燃油车的发展中,合肥市政府深刻认识到,一旦关键零部件高度依赖进口,就会被别人“卡”住产业发展的“脖子”,想要领跑新能源汽车赛道,绝不能走这条老路,必须研发掌握核心技术。
合肥学院教师朱茂飞带领团队不断优化算法、反复实验论证,相继攻克了无人驾驶车辆的自主定位、多元传感器环境感知、智能自主决策、高精度纵横向控制等产业化关键技术难题,实现了无人驾驶接驳车在路线固定、速度不高的情况下,安全、可靠、高效地完成接送乘客、物品转运等任务。
合肥工业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副院长卢剑伟反复强调,作为应用型学科,一定要把科研项目立在时代前沿,解决汽车行业发展中面临的共性问题,为行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科技创新激发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强劲的内生动力,合肥聚集蔚来、江淮、大众等新能源汽车企业120余家,形成了涵盖整车、关键零部件、应用和配套的完整产业链。
加强专业建设推动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
2022年,安徽省人社厅发布《安徽省新能源汽车产业急需紧缺人才目录》,分析预测未来3年每年新能源汽车产业毕业生供不应求,缺口约3.5万人。
合肥市政府十分清楚汽车产业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性,贯彻落实《安徽高校服务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人才培养行动方案》,鼓励在肥高校加快汽车相关学科专业调整步伐,有针对性地新设新能源汽车工程、智能车辆工程等相关新工科专业。
合肥相关高校将人才培养瞄准产业需求,及时调整优化专业设置。2018年,合肥学院申报开设车辆工程专业获得批准。2020年,专业细分为新能源汽车方向和智能驾驶技术方向,正式对外招生。
合肥工业大学感知机遇的能力敏锐,对于城市发展方向的预判更早些,2016年组建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2020年开设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2021年开设智能车辆工程本科专业。
合肥积极推动在肥高校扩大汽车相关专业招生规模和专项培养规模,推动了整个安徽省相关学科布局的改善。预计到2025年,全省共新增汽车类本专科专业点50个,每年可培养汽车类专业人才2万人左右。
“未来3年,公司将引进大量各学历层次专业人员,特别是硕博士人员,以满足公司发展的人才需求。”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部长吴纤纤说,公司打算引进博士302人,其中机械类博士50人。
汽车行业是人才密集型行业,缺人才,更缺高端专业人才。但放眼全省,只有合肥工业大学设有车辆工程博士、硕士授权点,每年培养相关人才不过100余人,随着产业规模的快速扩大,高端人才供给不足问题将更为突出。
安徽省、合肥市共同下大力气提升汽车类专业人才培养层次:支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高校积极申报相关博士、硕士学科授权点;支持高校与头部企业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订单式”培养硕博士研究生等高端人才;谋划建设安徽(合肥)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围绕汽车产业加强工程硕博士人才培养……
合肥市还支持高校与头部企业深度融合,协同互动,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合肥工业大学与蔚来建立联合实验室,车企定期在内部征集项目,定向发榜,联合实验室成员可以自由揭榜,教师带着学生共同研究;支持科研院所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全环节。
预计到2025年,全省相关工程硕博士人才培养数量达到每年600人,到2030年达到每年900人,届时将极大缓解“高端人才荒”。
多学科交叉培养新能源汽车行业高端人才
“现代汽车越来越智能,会感知会决策会控制,就像一个披着汽车外壳的机器人。”在做项目的过程中,合肥工业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教授张炳力发现,随着汽车行业进入“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时代,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所需要的专业知识体系正在发生巨大变化,远超机械工程学科的边界,呈现出车辆与能源、计算机、电子、信息、大数据和交通等诸多领域“跨界”深度交叉融合的特点,传统车辆工程专业培养方式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了。
2016年,合肥工业大学从大一理科新生中遴选40名成绩优异的学生,组成一个集车辆工程、人工智能、计算机、通信和电子控制等多学科交叉的“新工科专业”班级,开办了全国首个“智能车辆技术创新实验班”。
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学校发现该班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动手能力,能够解决智能车辆技术领域的复杂工程问题。2021年,该校在创新实验班的基础上,又率先在国内创办了智能车辆工程专业。
几乎是同一时期,围绕着创新汽车产业人才培养模式,合肥又有了大动作。2021年7月,合肥学院、合肥市经开区、大众中国和大众安徽签署协议,在合肥学院建设大众学院,打造国内领先、面向未来汽车技术的实体化现代产业学院,联合培养汽车产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它带来的是一场教学的变革。合肥学院和大众集团作为人才培养的双主体,联合成立“专业协调委员会”,统筹协调专业建设、教学管理、实习实训、就业等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并就合作办学中的重要事项共同作出决策。通过切换学校和企业教学环境,实现理论与实践反复交融,构建螺旋上升式知识应用转化路径,显著提升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企业实践的迁移能力。
大众学院院长王晓峰说:“我们不是要培养单纯技术过硬的‘螺丝钉’,而是培育具有国际视野、满足现代汽车产业需求、善于创新、能解决复杂问题的现场工程师。”
2022年11月,《合肥市“十四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出台,鼓励科研机构、企业、高校、职业院校共同建立健全新能源汽车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大力培养新能源汽车领域创新型、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结合。
战鼓催征马蹄疾。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为城市提供了磅礴的动力源泉,让合肥这匹“黑马”有了跨沟壑、涉险滩的勇气,有了不惧风霜雨雪、奔赴锦绣未来的底气。(本报记者 王志鹏)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金沙官网_中国体彩网手机版app 中文域名:澳门金沙官网_中国体彩网手机版app.政务
京ICP备10028400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25号 网站标识码:bm05000001